皮皮范文网欢迎您!
首页 >  实用工具 >  文摘 >  热读 >

关于学习

我记得在上海的家里,在阁楼的床底下,有一个破破烂烂的皮箱,那是我小时候上学前最宝贵的财产,里面全部都是连环画。

那个时候的连环画和现在的漫画书很不一样:第一,非常小,适合小朋友看;第二,文字多,图画更多的是作为陪衬。

我从小是由奶奶带大的,不符合父母必须是双职工才能够上幼儿园的要求,未能上幼儿园。因此,上小学之前,我最羡慕的就是那些能够每天准时到幼儿园上课的同龄小朋友。很多时候,听他们说着每天中午如何在集体午饭之后,一起在地上午睡的经历,让小小年纪的我,很早懂得了什么叫做遗憾。

不用上幼儿园,我每天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看这些连环画上面。以前的连环画大部分是由神话传说、寓言故事、古典名著改编的,所以很小时,我就已经知道了《三国演义》。

终于有一天,我已经不记得是什么原因,让我有机会到幼儿园待了一天。到现在我还记得,那天的我大出风头,因为老师要求小朋友们从1数到100,结果每个人都结结巴巴,最后轮到我,我毫不费力地把100个数字背了一遍,让老师对我这个没有上过幼儿园的“非正规军”刮目相看。

这样的事情在我读书的时候经常发生。还记得好像是小学二年级的时候,老师让大家总结一篇课文的中心思想,好像是关于纪念周恩来总理的。结果我的同学一个一个被叫起来,却没有人说得上来,班主任的脸越拉越长,她真的没有想到,自己的学生居然被这样的问题难倒了。最后她叫到了我,她的眼光是带着期望的,凭着她一直以来对我的信赖,而我也真的没有让她失望。结果是,我获得了一顿大大的表扬,我的同学们则不需要因为没有回答出问题而继续站在课桌前面。

进了小学,已经不看连环画了,那个时候开始看很多少儿读物,像《十万个为什么》《格林童话选》《安徒生童话选》,还有《红楼梦》,虽然大部分看不懂,尤其是那些诗词。

其实上小学的时候,从看这些书所花的时间,就可以看出自己到底喜欢什么。即使有美人鱼的故事,安徒生的童话对我来说,也没有让我有童话的感觉。他的故事我是到了大学的时候,才真正完整地看下来。我喜欢格林童话,因为我相信,公主和王子从此快乐地生活着。

进了中学,因为住校的原因,每天中午午休和晚自习的时间,我都会在图书馆或者是阅览室度过,因为也没有其他的选择。中学的6年时间,我看完了几乎所有的世界名著,当然,我又把《红楼梦》看了一遍,这个时候,懂得的东西多了一点点。而在学校的阅览室里面,我养成了看八卦杂志的习惯,那个时候的八卦杂志不多,最多是一些电影方面和类似《故事会》的东西,看那些东西一点都不累,还给了我很多和别人聊天的话题。

看八卦杂志的习惯保留到现在,除了是给自己减轻压力的一个方式,同时也是让自己不和这个社会脱节的一个方法。

上中学的时候,读书没有小学那样轻松了,因为我的这些同学在小学里面全都和我一样,成绩从来都是名列前茅的。没有比较,还以为自己不错,来到这里才发现,厉害的人太多了。

我不是一个非常在乎成绩的人,我的父亲也不是,也许他觉得,能够进这所中学,等于一只脚已经跨进了大学,所以从此放心起来。再说,只要说自己是那所中学的,已经让所有的人觉得这个孩子读书真了不起,到底在里面读得怎么样,也就没有人关心了。

没有了来自家庭的压力,加上学校的老师喜不喜欢一个学生,也不单单看考试成绩,于是中学六年,我学了很多课本以外的东西。

刚刚流行计算机,我就报名参加了兴趣班,并且饶有兴趣地编写起我的健康食谱程序。现在想起来,我真的从小就是一个特别现实的人,居然编程序也要和自己的生活编在一起。我还记得,我输入了人一天需要摄入的热量和其他的营养标准,然后再输入每种食物的营养含量,我的目标是,能够让计算机来编制我每天的营养餐单。那段日子,我会每天趁着中午午饭的时间,到计算机室去霸占计算机。就这样整整一个月,突然有一天,我在宿舍照镜子,发现自己的头顶上有一大片白头发。还好,这片白头发在我终止了对计算机编程的狂热之后,不知不觉地消失了。到现在我还是保持着这样的习惯,如果要做一件事情,就会拼命去做,但是突然有一天,我会觉得,这件事情对我来说已经不重要了,于是这件事情就会从我的生活当中消失。

对于计算机的热衷持续了一年的时间,那个时候,我还报名参加了校外科技站的培训班,每个星期要坐一个小时的公共汽车到很远的地方去上课。虽然最终也没有和计算机打交道,但是好歹有了一点基本功,所以后来在工作中,不管是怎样的计算机程序或者操作,对我来说,只是需要一些时间来学习,从来没有感觉非常困难。

上中学的时候,我是学校的宣传部部长,大部分的工作就是组织每学期一次的全校文艺汇演。每一年我都是参加演出的成员之一。有一年,我们决定表演探戈舞,而那些舞衣是我单枪匹马到文化宫,向那些不认识的叔叔阿姨借的,不花钱。相信现在要找到免费的表演服装,几乎是不可能的了。

慢慢地,我们学校的文艺汇演越办越顺手,于是我们决定到其他的和我们同级别的中学去搞串联,然后搞一场中学生联合汇演。那个时候通讯非常不方便,我们就利用晚自习的时间到其他学校去找学生会的干部商量。就这样一所学校一所学校走下来,也就是一个月的工夫,我们的联合汇演搞成了,而且我还结识了很多其他学校的同龄人。

因为喜欢写东西,上中学的时候参加了学校的文学社。不过说来惭愧,虽然自认为写的东西算是不错,但是和文学社里面的才子才女一比较,很快我就不写东西了,承担起编辑的角色。那个时候没有现在这样方便,我们的社刊是我们用钢板和钢笔一个字一个字抄写下来,然后用油墨印刷出来的。到现在,我还能够清晰地回想起那股油墨的香气。

虽然在文学社里面,我发现自己的文学创作天才有限,但是很快我发现了一个我比较擅长的地方,那就是写报道。初三的时候,上海的《青年报》决定组织中学生记者团,我报了名。读书的时候,我是一个胆子比较大,或者说特别自信的一个人,什么样的事情我都会去尝试。如果有一件没有成功,我就会马上去尝试另外一件。那个时候,选择太多了,所以从来没有时间来埋怨自己,埋怨别人。结果我被录用了,我想很大的原因是我来自名牌中学,而那个时候,去报名的人并不是太多。

当记者是我从小的理想,没有想到,到了中学实现了,虽然只是一个学生记者。那个时候,学生记者也非常忙,每个星期除了报道发生在身边、自己学校的事情,还要到不同的学校去采访,然后每个周末,到青年报社的那栋老式洋房里面,听那些正式的记者和编辑给我们传授经验。寒暑假的时候,我几乎每天都到报社去,看他们选稿子、改稿子,还有排版。

很多年以后,我打开别人帮我收藏了很久很久的一张《青年报》,那是我们第一批学生记者的一张大合影。不是站着的那种传统的合影,而是大家一边走一边聊天,被摄影师抓拍的那种。看看里面的人,大部分我已经不记得他们的名字,但是里面也有不少人和我一样,离开校园之后,进入了新闻行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