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计意图:
民间传统音乐,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,是幼儿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条生动而有效的途径,在幼儿音乐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价值。
歌曲《拨浪鼓》是一首具有京味的民间童谣,不仅儿化音特点明显,京剧的唱腔浓重,而且歌词生动有趣,以拨浪鼓的歌声表达了人们对丰收的期望和喜悦。我希望通过对歌曲的合理处理,既丰富了音乐活动的内容,又帮助幼儿在欣赏感受、模仿学习、创造表现中感受中国传统音乐,激发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。
活动目标:
⒈ 欣赏感受歌曲京味童谣的韵味,初步尝试表现京歌儿化音的特
点。
⒉ 积极参与游戏,感受咚吧咚吧节奏,体验玩拨浪鼓的乐趣。
活动重难点:
活动重点:欣赏感受歌曲京味童谣的韵味,感受咚吧咚吧节奏。
活动难点:初步尝试表现京歌儿化音的特点。
活动准备:
⒈ 玩具拨浪鼓、图谱、纸、笔;幼儿围坐成圆
⒉音乐《拨浪鼓》
活动过程:
一、猜谜游戏学习歌曲主歌部分,初步感受京味童谣的韵味。
㈠ 猜谜导入,引出兴趣
⒈ 师:你们玩过猜谜语吗?怎么玩的?
——小结:谜语有谜面和谜底,有人说谜面,有人猜谜底。
⒉ 今天我带来了一样老师小时候经常玩的玩具,用猜谜的方法请
你们猜一猜是什么玩具?(出示图谱“?”)
(评析:从幼儿猜谜的游戏经验切入,激起下一环节中倾听猜谜的兴趣。)
㈡ 多种形式猜谜,初步感受旋律,熟悉歌词。
⒈ 预设第一次清唱猜谜。
⑴ 清唱谜面,将“啥玩具”替代“拨浪鼓”。
师:这次我把谜面唱出来,仔细听!
⑵ 幼儿猜谜底。
师:猜猜是什么玩具?
a预设猜错:你为什么猜……?(师用清唱方式回应并反问:
那是“……”这样吗?)
b预设猜对:为什么猜拨浪鼓?谜面哪里提示了你?(根据回
答师及时演唱回应)
⑶ 过渡语:谜面的每一句话都和谜底有关,要把每一句话结合起
来想。
⒉ 预设第二次结合动作演唱猜谜。
⑴ 随伴奏音乐动作提示并演唱谜面。
师:我边唱谜面边给你们一点动作提示,请你们再来猜一猜。
⑵ 梳理谜面蕴含的三大特点。
师:我唱的谜面里说这样玩具大概是什么样的?有哪些特点?
(根据回答演唱梳理三个特点:a脸蛋儿圆,b戴耳环儿,c摇起头儿唱的欢)
⑶ 幼儿猜谜底
⒊ 随乐边唱边画,揭晓谜底
⑴ 教师随音乐边唱边画(简笔画替代问号)
师:谜底揭晓的时刻到了,认真听、仔细看到底什么?
⑵ (出示实物拨浪鼓)师:原来我带来的玩具就是拨浪鼓。拨浪
鼓是我国传统的民间玩具,老师小时候,甚至你们爸爸妈妈、爷爷奶奶小时候都玩过。你们玩过吗?试一试?
(评析:教师巧妙地将范唱融入到层层递进、形式丰富的猜谜游戏中,既激起了幼儿倾听的兴趣,帮助幼儿熟悉旋律、理解歌词,又发展了幼儿的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,体验到了猜出谜底“原来如此”的惊喜和快乐。另外教师范唱中注重了京腔京韵的风格体现,既丰富了幼儿对民间传统音乐的感受能力,也为“儿化音”这一难点的突破做好充分的铺垫。)
㈢ 学唱歌曲前半部分
⒈ 教师动作表现拨浪鼓特征,提示跟唱:我们把谜底唱一唱吧!
⒉ 根据幼儿需求,提示演唱:需要我来提示你们演唱吗?用什么
提示?动作?画画?
⒊ 同伴互助演唱:猜谜语一定要把谜面唱清楚了才能让对方猜,
现在哪里还有点不明白,不敢唱的,赶快问哦!共3页,当前第1页123
(评析:学唱歌曲环节充分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和需求,给予
了幼儿学习的方法习得,如动作提示、同伴互助等,为幼儿学会学习打下基础)
㈣ 感受并尝试表现京歌儿化音的特点。
⒈ 师:这是一首京味的民间童谣,有京剧的唱腔,字正腔圆,像
这种有京剧韵味的都称为京歌,这首拨浪鼓就是一首京歌,京歌的发音吐字有北京人方言里儿化音的特点,就是在有些字的后面紧紧地跟着一个“儿”字,就像歌曲中的脸蛋儿,舌头卷起来就能唱出来,有趣吗?
⒉ 再次倾听歌曲,学学唱唱儿化音
⑴ 师:歌曲里还有哪些有趣的儿化音的发音呢?我们仔细来听
一听。
⑵ 听到哪几个舌头卷起来唱的儿化音呢?来学一学。(幼儿尝试
唱出“儿化音”,如“耳环儿”“左一个儿”“右一个儿”)
⑶ 师:那我们再来唱一唱这首京歌《拨浪鼓》,要把歌曲里具有
京味的儿化音唱出来,还要字正腔圆,把每个字唱清楚!
(评析:本环节中及时介绍歌曲特点,在听一听找一找中帮助幼儿有目的地去感受民间传统京歌的特点,丰富传统音乐文化方面的粗浅知识。通过学舌游戏来激起幼儿表现歌曲京味的兴趣。)
二、在游戏中感受副歌部分咚吧咚吧节奏,体验玩拨浪鼓的乐趣。
⒈ 初步感受拨浪鼓咚吧咚吧的声音和节奏
⑴ 拨浪鼓摇起头儿唱的欢,它会怎么唱呢?我们听一听!
⑵ 倾听歌曲后半段副歌部分
⑶ 师:拨浪鼓是怎么唱歌的?
——小结:拨浪鼓是咚巴咚巴的唱歌的。
⑷ 师:它的歌声有节奏吗?我们再来听一听,用身体动作跟着节
奏拍一拍?
⒉ 玩切西瓜游戏,体验玩拨浪鼓的乐趣。
⑴ 征询玩拨浪鼓的方法
师:你们想玩拨浪鼓吗?可只有一只拨浪鼓,这么多小朋友怎
么玩呢?
⑵ 师示范通过切西瓜游戏决定玩拨浪鼓的人:幼儿站在椅子后面,
演唱前段,后段随节奏拍手,师在后面边摇拨浪鼓边走,最后一个音将拨浪鼓切向两个孩子中间。
⑶ 提问明确游戏规则
a明白什么游戏了吗?我在什么时候切西瓜?
——最后一个“咚”切西瓜
b切开西瓜的两个孩子要做什么?哪个孩子可以玩拨浪鼓?
——追逐胜利的孩子做打鼓点摇拨浪鼓的孩子,游戏继续
⑷ 游戏二至三次:a摇拨浪鼓的孩子点评一下大家的演唱?b你
们对拨浪鼓的人有什么建议吗?
(评析:“切西瓜”的游戏吸引孩子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,
在不知不觉中感受了歌曲中咚吧咚吧的节奏,乐在其中地一次次的复习演唱,体现了寓教于乐的理念。)
三、延伸,感受歌曲完整性。
师:刚才我们又唱又玩了拨浪鼓,但那只是《拨浪鼓》这首歌曲的前半部分,休息一下,我们来欣赏完整的歌曲《拨浪鼓》吧!
(评析:最后环节给幼儿完整欣赏的机会,是对音乐作品、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,也能激发幼儿对《拨浪鼓》完整歌曲的欣赏和表现兴趣和欲望。)
活动反思:
1.合理选择和处理民间音乐作品。
《拨浪鼓》这首传统民间音乐中蕴含着许多丰富的信息,但不是要让幼儿全盘接受,而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,对歌曲进行适当的舍取。就如本歌曲中,删减了歌曲的后半部分,保留了歌曲的前半部分,不仅保持音乐作品原有的京歌风格,而且歌词中生动的体现了拨浪鼓的形象,富有童趣。从活动效果看,难易适度,民间特色浓郁,幼儿的学习兴趣浓郁,可见这样的选择和处理是适宜有效的。共3页,当前第2页123
2.巧妙选择和运用方法策略。
《纲要》指出“育教育于生活与游戏之中”, 本活动中巧妙地运用了三种民间游戏策略(即猜谜游戏、学舌游戏和切西瓜游戏),十分契合歌曲的民间童谣的风格特点,均属于民间传统文化范畴。
猜谜游戏——激起好奇心,体现重点。在感受旋律、学习歌词环节突破了以往图谱学习等方法,巧妙通过猜谜游戏进行。幼儿越猜不出越有再次倾听的愿望,老师就追随孩子好奇的心理,通过清唱谜面——结合动作提示演唱——简笔画演唱这样层层递进的方式,给予孩子充分欣赏感受的机会,熟悉旋律,掌握歌词。
切西瓜游戏——满足好玩心,体现侧重点。歌曲中副歌部分“咚吧咚吧”的节奏生动地体现了民间玩具拨浪鼓的有趣好玩。结合幼儿熟悉的切西瓜游戏,自然地感受了节奏,巩固演唱歌曲,体验了音乐游戏的快乐。
学舌游戏——顺应好模仿,解决难点。歌曲京歌的特点明显,如何让幼儿感受、表现京味,我主要是抓住了歌曲中“儿化音”这一最突出的特点,这一特点也是最适合孩子模仿学习的。通过请幼儿听辨寻找歌曲中的“儿化音”,在互相学舌模仿中,孩子们觉得十分有趣,演唱时也会感觉与众不同,更乐于模仿表现。
共3页,当前第3页12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