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计意图:
音乐欣赏是幼儿接受审美教育的有效手段,让幼儿欣赏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各种中外音乐作品,可以发展幼儿的音乐能力,提高幼儿的音乐素养。德沃夏克的《幽默曲》旋律优美动人,节奏轻盈美妙,适合大班幼儿欣赏。原本根据大班幼儿的欣赏特点,我是节选了音乐(abaca)曲式,让幼儿感受音乐三段体的不同,但是结合本班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,最终改成了(ababa)曲式结构,让幼儿感受a段与b段不同的音乐特点。在活动中,我借助了游戏还原法,利用传统游戏与音乐旋律节奏相匹配,帮助让幼儿理解曲式结构的不同与变化,从而激发幼儿对欣赏音乐的兴趣。
活动目标:
1.能借用符号、肢体语言来感受音乐ababa的曲式结构与变化。
2.尝试根据音乐情绪选择并表现相匹配的传统游戏,体验与他人共同游戏的快乐。
活动准备:1.音乐《幽默曲》节选 2.图谱 3.游戏图片诺干。
经验准备:事先熟悉并且会玩传统游戏《蚊子叮》、《打荞麦》;有欣赏音乐的经验,能根据不同的音乐特点进行想象,用丰富的肢体语言来表现音乐。
活动过程:
一、游戏引题
·开始引出两个民间游戏,为后面用动作表现音乐的环节做铺垫。
1.师: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个好玩的游戏。
教师简单介绍游戏:
(1)蚊子叮
幼儿游戏一遍提问:你被蚊子叮的时候是怎么逃的?(快快的)
小结:是的,玩的时候要一下一下往上跳。
(2)打荞麦
提问:前面摸罗麦的时候是怎么做的?动作慢慢的,要很温柔。
环节分析:通过带领游戏帮助幼儿回想、巩固, “快快的”、“慢慢的,很温柔”等教师通过语言,对幼儿进行暗示,为下面的匹配环节起铺垫作用。
二、欣赏与感受
1.完整欣赏音乐一遍。
(1)师:接下来老师要送给你们一首小提琴曲,请你们边听边想曲子带给你们什么样的感觉。请你认真的听,细细的欣赏。
(2)幼儿欣赏完教师提问:你听了这首曲子有什么感觉?
(如:很难过——让你想到了什么难过的事情?)
环节分析:通过完整欣赏,让幼儿对本次的音乐作品有一个整体的概念,并且能初步对音乐产生联想,用语言清晰的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。
(3)小结:是的,你们都很棒,听出了音乐里不一样的地方。我们再来仔细听一遍,这一次金老师要用笔把不一样的地方画出来,请你仔细观察哪些部分是表现出音乐里欢快、跳跃的,有些部分是柔美、连贯的。
环节分析:通过小结,老师把两段音乐的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,帮助幼儿更清晰的理解两段音乐不同的特点与结构,并且通过要求,在关注图谱的同时,让幼儿更加专注的欣赏音乐。
2.出示图谱
(1)教师边听边画图谱。
(2)提问:你们发现了什么秘密?追问:这首曲子一共有几段?这5段里还藏着什么秘密?
(3)小结:是的,这首音乐总共有5段,第一、三、五段是一样的,第二
段第四段是一样的,我们把音乐里欢快、跳跃的部分用a表示,把柔美、
连贯的部分用b表示,这样的结构我们叫它ababa的结构。
环节分析:通过提问,帮助幼儿观察发现图谱里的秘密,通过追问让幼儿更
加深入的了解音乐曲式结构上的变化与不同,从而了解认识ababa的音乐
结构。
3.分段欣赏
(1)师:每段音乐都给我们不一样的感觉。那么欢快、跳跃的音乐会让你联想到什么呢?能不能请你用动作表现出来?共2页,当前第1页12
(2)第二段的音乐和刚才的一样吗?我们一起听。这段音乐的节奏又是怎么样的?(柔美、连贯的。)这样柔美的音乐又会让你联想到什么?你能用动作来表示一下么?
环节分析:通过肢体动作结合原有的生活经验来表现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,教师通过语言、动作的提示帮助幼儿丰富、提升他们的原有经验,充分的感受和表达出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。
小结:今天我们欣赏的这首小提琴曲名字叫《幽默曲》,老师选了一部分给小朋友听,它们一段是欢快、跳跃的,一段是柔美、连贯的。
三、游戏匹配
1.出示游戏图片。
师:刚才我们玩的游戏还记得么?(出示图片)我们把玩游戏的动作放到这段音乐中去,你觉得这两个游戏的动作分别适合哪一段音乐呢?
2.幼儿交流讨论,进行配对。
提问:哪段音乐可以做哪个游戏?为什么?
(蚊子叮一跳一跳跟音乐a段非常符合,摸罗麦的动作时慢慢的,很温柔,符合b段的音乐。)
环节分析:通过对音乐特点的掌握和了解,选择合适、相匹配的游戏动作,让孩子们在游戏活动中感受曲式结构的变化和不同。
3.教师根据幼儿讨论的结果进行尝试。
(1)教师哼唱,幼儿做动作(让幼儿能熟悉跟着音乐节奏做游戏动作)
四、听音乐玩游戏
1.听着音乐游戏一遍。
2.与同伴合作听音乐玩游戏。
3.跟客人老师玩游戏。
环节分析:游戏和音乐的交融,使孩子们在游戏中感知着音乐,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、身体运动与音乐齐动,使孩子们有更多的快乐体验,从而发展孩子们身体的灵活性,对音乐的灵敏性。
共2页,当前第2页12